作者: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点击量:647 更新时间:2013-07-03
未来10年内,我国肉类屠宰加工业将完成传统行业向朝阳产业的转换和过渡。如何抓住机遇,发挥优势,乘势做大做强我市屠宰及肉类加工业,市政协就此进行调研。
哈尔滨红肠等肉灌制品全国知名
“秋林”、“哈肉联”、“正阳楼”……我市肉制品加工历史悠久,哈尔滨红肠和肉灌制品闻名全国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据统计,2012年,我市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实现产值84.5亿元,同比增长32.1%,占食品工业的比重为8%,对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2.3%,拉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增长2.4个百分点。产值占全省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产值的25.4%。
由于地理位置优越,我市是国际公认的最佳畜牧养殖带,畜禽养殖资源充足,为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。目前,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整体增长情况良好,高于食品工业平均增幅12.9个百分点。
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精深加工能力弱
虽然发展势头较好,但市政协经济委在调研中也发现,其存在的屠宰环节利润少、效益低,企业规模普遍较小、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,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等问题仍不容忽视。
委员在调研中得知,我市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数量虽多,但在全省同行业产值比重却低于企业户数比重。肉类加工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,中低档产品多,高档产品少;猪肉制品多,牛羊禽肉制品少;西式制品多,中式制品少。除大众肉联、秋林里道斯等企业生产副食品外,多数企业以猪、牛、禽类屠宰为主,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小。这一现状影响了经济效益,制约了行业发展。
近年来,山东金锣、南京雨润、河南双汇和正大集团等国内知名肉类屠宰加工企业陆续进入我市,这些外来企业中,有相当一部分把哈尔滨乃至黑龙江作为原料来源地,只在我市进行屠宰和初加工,再将原料运回总部所在地进行附加值较高的精深加工,导致我市肉类加工利润很低。
构建加工产业集群 提高市场占有率
建设食品产业强市,把哈尔滨打造成中国绿色食品之都,就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,做大做强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这一朝阳产业。市政协建议,我市应充分发挥各地区产业基础、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,构建生猪、肉牛、禽类加工优势产业集群,重点发展集群内的龙头加工企业,争取在每个区域内打造出产值10-5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,从而带动一批大型现代化加工企业及周边地区集群化发展。
要加快养殖基地建设,鼓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,传统养殖向现代牧场转变,更好地保证生产原料的供应。同时调整优化屠宰行业产能,搞好精深加工,延伸产业链,提高产品附加值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委员们表示,今后我市应着力培育肉类加工自有品牌,鼓励品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,扩大市场占有率,如鼓励知名品牌用现代技术改进老工艺,延长保质期,扩大销售半径。同时,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小作坊的清理,打击伪劣食品,保护名优食品利益,使正宗名牌货畅其流,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。